生活在“万物皆可营销”理念之下的消费时代人类,似乎早就已经不相信所谓真实的情感流露了。
想给周末安排点娱乐活动,打开手机看到的是清一色声情并茂点评小作文加上P图风九宫格;
即使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分享,也往往在某个隐秘的时刻“暗藏杀机”。
身处其中的每个人,都以为个体之间的信任在这个赛博时代已经荡然无存。
直到无意中在那冷冰冰的面具上看到一个裂口——那就是大众点评……
的差评区。
在这里,有气急败坏,有怅然若失,还有各种喜忧参半的复杂情感。
用某位不知名资深观察员的话来说:“这,可能是属于真实人类情感的最后一块自留地。”(误)
01
大众点评差评区,
人均文学大师
在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,都有一群失眠的年轻人,在黑暗中习惯性地浏览大众点评的差评区。
尽管明知道幸灾乐祸属于人性中需要被压抑的阴暗面,他们却依然无法阻止自己在看到那些“悲愤中带着义正言辞”的文字时,不由自主地狂笑出声。
我不喜欢这样的态度。
要知道,当大众已经默认了“用脚投票”的怂人规则之后,只有这群给出差评的人,依然清醒而勇敢地秉持着最朴素的行事方式——
不满,就要大声地说出来。
有人因为店家敷衍的介绍,同时点了三份不同名目的烧卖,之后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差评。
“不吃吧,浪费。吃吧,这全是烧卖。”
“不是说烧卖跟烧梅有区别吗?我深深的受伤了。”
你甚至都不忍心指责他没提前做好功课——想想看,面对摆满一桌子的烧卖、炸烧卖和油饼包烧卖,谁能没有一种“深深的无力感”呢?
而另一位网友则在批评一份不够正宗的酸汤鱼时,饱含深情地用上了“生命力”这个曲高和寡的词;
几句回忆,几句看似漫不经心的建议,让人在她对这道菜的不满中,又感受到了几分淡淡的乡愁。
你可以看出,在这里,直白的愤怒只是最低端的表达。
那些真正让人敬仰的差评,永远是那些有理有据的控诉,和拐弯抹角的讽刺。
道理也很简单——只有它们,才能揭示人类最微妙的情感。
“吃了几口就开始厌世了,感觉给它差评都是善意的,应该报警。”
↓↓↓↓
有时候,人们看到的是自律与放纵之间的分寸。
就像这位原本打算靠办卡来督促自己好好运动的朋友,在控速跑路的健身房老板时,展现出了自己悲喜交加的内心世界;
“一直觉得会倒闭结果真倒闭了,老板跑路了真是搞笑啊。”
↓↓↓↓
看着那穿插在词句之间的“哈哈哈”,或许他是不知道该心疼那张刚用过两次的会员卡,还是该庆幸自己可以顺理成章放弃运动。
有时候,你又能在差评区看到那随风而逝的爱情。
正如有人在某家密室逃脱的差评区里留下让人心碎的陈述:
“被拿着红手绢的女鬼吓哭了,女朋友和我分手了。”
相比之下,还不如勇敢地扎进隔壁男NPC的怀抱。
而在另一个有关爱情的故事,则更让人看到了亲密关系中那不为人知的侧面:
尽管全五星的评价很容易让人在匆匆划过的时候放松警惕,但看起来就有些敷衍的取景角度,和附带的寥寥几个字的描述,还是能让人轻松还原出一个在网红餐厅百无聊赖的男性形象——
堪称当代白描大师。
当然,作为一个点评平台,最吸引人的永远还是顾客们与服务员之间的恩怨情仇。
无数心灵受伤的人,在差评区留下了他们或心碎、或隐忍的情绪波动。
某位朋友因为一盆水煮牛肉等了40分钟,然后强忍愤怒地对这一餐饮界常见问题做出了精妙的总结:
“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量子现象,那就是一道久等不上的菜。
它在本质上处于正在做或未做的薛定谔
也有人在自己作为资深食客的品味被质疑后,愤怒却又不失风度地向火锅店提出务实的评价。
“白味儿的西瓜建议不要送,最甜的那块儿应该是被店员给吃了。”
“毛肚脆倒是脆,就是嚼起来有点老。不要跟我说是我烫老了,我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学会怎么烫毛肚。”
就仿佛是一个魔咒,当人们打开大众点评的差评区,就会自动化身为一台大型的情绪释放器;
明明网购时连“确认收货”都懒得点,此时却能毫不吝啬自己的时间和头脑,写下一篇动辄千字小作文。
它可能是继腾讯微博之后,另一个被你忽略的黑历史。
02
“面对服务员唯唯诺诺,
给差评时我重拳出击”
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花样百出的差评,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人们在大众点评上的吐槽欲望的确格外浓烈。
你很少在其他地方见到如此充满画面感的控诉。
毕竟我们早已经习惯了一众差评区的冷冷清清。偶然看到几条有效信息,也只是“太差了”“图文不符”之类的机械而单薄的表述。
就算是隔段时间就会火一次的淘宝奇葩买家秀,透露出的也往往是戏谑更多;
类似这种完全不严肃的画风(误)。
而不像上面提到的那些备受打击的“文学
当然,毕竟评价功能只是购物网站、外卖平台的辅助业务。
相比之下,愿意在大众点评上分享心得的人,往往具有更加强烈的表达欲。
但更不可忽视的一点是,通常那些会让人打开大众点评的场所——热门餐厅、休闲场所等——本身就意味着“生活仪式感”。
而那些直击心灵的差评也大多来自一个朴素的真理:期望越高,失望越大。
正如某位网友所谈到的“双标现场”,如果在中午匆匆吞下的外卖中发现头发,可能只会记住“下次不要再点这家”;
但一顿期待已久却没排到号的晚餐,却足以让她气到凌晨两点多还睡不着,然后爬起来在大众点评上写出事无巨细的“现场还原”。
“虽然我没有
↓↓↓↓
仪式感的幻灭总是格外让人愤怒,因此你也常常看到一些跟店家好像也没什么关系的差评——
“吃沙县居然遇到前同事,毁了一中午的好心情。我真是不高兴见到她,每天上班都要背着一个假名牌包到处炫耀,结果现在还不是跑来吃十块钱的鸭腿饭……”
简直不知道应该同情谁。
当然,再怎么东拉西扯地翻出花来,差评的本质也还是吵架。
这么想来,大众点评的用途可能不仅是搜索,更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“背后说坏话”的机会;
毕竟当代年轻人连买菜时砍价都要犹豫再三,更不要说在人家的地盘上与服务员/大堂经理/餐厅老板据理力争。
就算好不容易硬气一回,也往往被对面经验丰富的强劲攻势回怼到哑口无言,三个小时后才反应过来:“当时要是这样反驳就好了。”
此前,曾经有人把大众点评的评论区总结成大型街骂现场,无疑就是对这种心态的精准把握。
而那些遗憾自己吵架没发挥好的人,终于得到了属于他们的“再一次机会”。
在大众点评上,你可以看到年轻顾客大战老油条服务员的精彩表现;
“钱放在面前都不要,是在想什么呢?”
↓↓↓↓
也能看到不少技艺精湛的“拐弯抹角骂人”脑补演出现场。
“服务员一离开就不见踪影,真是我的荣幸呢。”
↓↓↓↓
更妙的是,这种原则上面向所有人的平台,带来的不仅是发泄不满的爽,同时也传递了——用差评告诉你我也不好惹——的掌控感。
正如在很多人心中,自己在朋友圈里的吐槽再精彩,也避免不了名不副实的网红店依旧门庭若市;
但在大众点评写下一个掷地有声的差评,至少在形式上拥有了“我能做点什么”的心理满足。
就算偶尔也会承认一些描述过于情绪化,但没人能拒绝这种“重拾消费者力量”的诱惑:
“帮还没去过的朋友们排雷,顺便希望黑心商家早点倒闭。”
03
哪儿有什么真正的“净土”
不过别误会,这并非是要指责顾客们把差评当作了发泄情绪的工具。
毕竟,每当我看到有人能在评论区为“哪里的厕所更干净”而争吵一个月,都难以抑制自己油然而生的钦佩之情。
事实上,这大概也是很多人习惯浏览“顾客评价”的重要原因——
尽管很多评论都难免有过于情绪化和个人化的问题,但往往也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对于商家的真实评价。
不可否认的是,针对大众点评“造假”“删评论”等问题的批评声音同样很多;
但跳出平台本身,那些声情并茂的差评永远总能让旁观者看得津津有味,其实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。
正如我们在开头所说,商业社会的触角早已伸向了普通人生活的各个角落。
小到手机上的一个插入广告,大到周末街头的各种商业策划,人们无论是日常社交、生活、娱乐,都避免不了无孔不入的营销元素。
如果说这些还属于可以接受的范畴,那么“刷好评”显然在让人厌恶的台阶上又多走了一步——
明面上伪装成消费者的身份,实际上却在攻占人们消费行为中最后一块不该被营销所占据的空间。
对此,一开始人们感受到的是愤怒。
然而当虚假的“真人评价”泛滥成灾,甚至成为了被默认的广告形式,大众的情绪却又迅速的转变为无奈。
我们渐渐习惯了店家在商品中附赠一张“好评返现”的卡片;
而社会新闻中也不乏消费者因为给了差评,遭到卖家骚扰辱骂的事例。
每个涉足其中的人,都已经在这种“大浪淘沙”式的消费日常中感到疲惫;
引用某位网友的抱怨就是:“买东西的时候一搜全是刷出来的好评,什么都看不出来,最后还得在其中千挑万选找出哪个才是真实评价。”
那些生动有趣的差评能够成为不少人的快乐源泉,也无非因为大家在其中看到了久违的一丝真实感受。
只可惜,它们本身也从来不是什么净土。
几天前澎湃就曾经曝光一起有关职业差评师的案件,有人通过“打差评——勒索商家”的方式非法牟利;
而大众点评的差评区本身,也从来不乏商家类似“同行恶意差评”的投诉。
你看,在一个万物皆可营销的消费社会中,没有什么能永远保持绝对的中立;
那些让人大呼过瘾的差评小作文们,说不定只是这密不透风的商业围墙中偶尔透出的精彩。
而对于身处消费时代的我们来说,“去伪存真”大概是必备的技能了吧。
不过最后,我仍然想要大胆预测——
等到大众点评也彻底“沦陷”后,外卖平台说不定有潜质成为网友们的下一个快乐源泉。
要知道,吐槽跟人对线,永远都是人类的刚需嘛。
那么,你经历过最想给差评的消费体验是什么?